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271双语小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,这是教育必须要回答的问题,也是国家的要求。学校以国家的要求做指引,将国家的要求融入到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里,落地国家意志。国家颁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,成为学校劳动课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。
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育具有人性光辉和人生智慧的中国人。具体细化则是峡小学子八大品质,即强大的学习能力、科学精神、阅读表达、社会担当、艺术审美、人文情怀、身心健康、自我管理。这些教育理想,只有靠孩子劳动精神面貌、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才能最终体现。这也正是学校的追求。
劳动不仅创造了人,劳动更会成就人。一些孩子由于受家庭宠爱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,出现了不想劳动、不会劳动、不耐劳动和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,劳动最光荣淡化,甚至出现以劳动为耻、看不起劳动者的扭曲价值观。三观不正,谈何成功。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,就必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,发挥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。这正是学生的需求。
学校将国家的要求、学校的追求和孩子的需求,融入到《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》里,提炼出劳动教育课程总目标,分解为学段目标,细化为单元目标,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依据。
开设劳动课并不难,难的是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。劳动教育课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,应当统筹协调,从国家课程、校本课程、主题课程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构建。因人制宜,因地制宜,因时制宜,以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。
因人制宜,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,针对不同学段、类型学生特点,开发适合孩子的劳动教育课程。
一二年级突出劳动意识的启蒙。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,开展劳动教育,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,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,感知劳动乐趣,爱惜劳动成果。比如:一年级学生第一天入学就自助取餐,做到吃饱,吃好,“碗里不留一粒米” ;宿舍内务卫生学生自己整理、打扫、洗脚、洗澡、刷牙、洗袜子等。教师不靠宿舍,但宿舍温馨和谐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提高生活自理能力,每个孩子都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三至六年级突出卫生、劳动习惯养成。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,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,主动分担家务,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,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,体会劳动光荣,尊重普通劳动者,初步养成热爱劳动、热爱生活的态度。
因地制宜,就是指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,为长期、系统、大量地开展劳动教育创造条件。
在校内资源利用上,学校开发了家政馆、探索馆、地下798、餐厅、华夏农场、品格银行等劳动基地。例如家政馆,规划了四个区:会客区、餐饮区、整理区和洗刷区。会客区学习东西方的会客之道;餐饮区学习中西餐的制作方法;整理区学习居家收纳整理与修补;洗刷区学习个人卫生、衣物、餐具的清洗整洁。半天课程,小组合作,轮流探究,每年学会1—2项生活技能,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,培养家庭责任感,小学六年毕业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待客之道,做出一桌好饭菜,拖着行李行走天下,具有强大的生活自理能力。再如农场课程,学生的种植管理下,各种作物一年四季都长势良好,有油菜、生菜、菠菜、茄子、豆角、葫芦等十多个种类的蔬菜,有花生、玉米、小麦、地瓜、黄豆、绿豆六种农作物,还有水果葡萄、草莓和益母草、大青叶等中药材。校园岗位劳动体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卫生保洁、银行收纳、消防员、维修工的不同职业,增强学生对于各种职业的认知与尊重。
在校外资源利用上,建立了优渥蔬菜基地、峡山绿德源敬老院、峡山消防教育基地、峡山湖、寿光蔬菜科技示范园、潍坊科技馆等16个校外实践基地,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提供空间支持。让学生走出校园,担当义工,出力流汗,为社会服务,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。
因时制宜,无论是学校的所处新时代,还是一年中的每个时节,都有大量的优质的课程资源。
学校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开展劳动教育。公寓有整理课程;餐厅有食育课程;周末和假期有“小鬼当家”课程,学习劳动技能,培养自立能力,体验劳动的艰辛和美好。
每个节日,学校都组织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。端午节包粽子,中秋节做月饼,冬至日包水饺,体验传统劳动文化之美。美食节是孩子最喜欢的节日,5000多学生制作美食,5000多学生购买美食。他们需要申请营业执照、开具发票、缴纳税款,接受食品安全监督,完整体验真实的市场场景。
在这个新时代,劳动要出力流汗,更要关注新知识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在生产劳动中的应用,注重体验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。学校给孩子开设了航模、3D打印、编程、无人机、优渥蔬菜等新型劳动教育课程,适度感知产业新形态、劳动新形态,特别是大数据、互联网+、人工智能条件下劳动教育新形态的时代性规律,增强孩子应对新挑战和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。
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,学校研发了“目标―内容―主题―活动―评价一致性”的课程开发路径,形成了高质量的教育课程的资源包。
深挖国家课程,将各学科课程中与劳动教育有关的课程内容进行拓展,增强其育人功能。比如学校的陶音课程。一块泥巴,孩子都可以做成陶笛,课程实施过程中,学生自己设计、制作、测量、打孔、调音、绘画、上釉、烧制,并刻上自己的名字,组建陶音社团,用自己制作的乐器来演奏,举行陶音音乐会,还可作为礼物赠送外来的客人。
深刻的教育来自深刻的劳动体验,学校采取“项目化学习”的方式,打造“一题三段式”的劳动课堂范式。一题即明确主题,三段即制定方案、亲历实践、交流分享。学生将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,形成研究主题,小组合作交流方法、制定合理的行动方案,分工合作经历真实实践探究过程,最后小组汇报交流总结反馈研究过程及成果。
推动大概念引领劳动课堂。大概念引领下的劳动课堂必须实现十六字要求:“任务驱动,情境体验,真实探究,迁移提升”。
以“安静的凳子”主题为例,属于生产劳动中的设计师劳动课,大概念是“根据需要设计产品”。
把思维发展作为劳动课堂的主攻方向,开展有深度的探究。深入生活,深度思维,深切交流,深刻反思,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,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、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,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。
强化“家校社”三方协同育人。充分发挥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。家庭是基础,重在日常生活自理、自助和自我生活管理劳动,主要通过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习惯的培养,开展劳动教育启蒙,体现劳动教育的日常性、连续性和生活化;学校是主导,重在有目的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技能、劳动观念的培养,基本劳动品质的塑造,体现劳动教育的系统性、规范性和制度化;社会是支撑,重在劳动知识的运用、职业体验和服务意识的养成,更加强调劳动价值观和奉献精神的培养,体现劳动教育的服务性、创造性和职场化;其中的关键是学校的主导,要做好目标设计、课程规划、方法引导和资源整合,发挥好引领、统筹和协调的主渠道作用。
几年的探索,学校劳动教育成果丰硕。学校构建起了常态化的集生活、生产和服务为一体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,打造了“一题三段式”劳动课堂范式,探索了一套基于标准、基于问题解决、基于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,培育了一批精干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。特别是学生,在劳动中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,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,以思维发展为主攻方向,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,获得有积极意义的劳动价值体验,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、积极的劳动精神和良好的劳动习惯,学会了建设世界,塑造自己,实现了树德、增智、强体、育美的目的。(图/文 李鹏飞 、王金成、 韩相福 、逄洁)